50萬字小說<紫色大稻埕>改編成電視劇,重現郭雪湖、陳澄波等畫家的成長故事
(民報/文教中心台北報導)曾經拍攝電影<大稻埕>的導演葉天倫,改編謝里法老師五十萬字的小說《紫色大稻埕》為20集的連續劇,內容講述1920年代郭雪湖、陳進、陳澄波等畫家們的成長歷程,大稻埕青春男女,對於理想、自由、愛情的執著與堅持,本劇含括新美術、新戲劇再加上蔣渭水文化協會和永樂座新劇的故事,將在三月四日起上檔。
為什麼要拍《紫色大稻埕》?葉天倫表示,對他來說這麼自然的事,對很多人卻是困惑的。台灣有多少故事被埋沒?我們如果還不努力正視自己的過去,怎麼往前繼續走呢?台灣終於有第一部講述1920台灣新美術、新戲劇、新文化的戲劇。《紫色大稻埕》的電視劇版本是拋磚引玉,期待有更多台灣先祖的故事被用心呈現,被努力討論。
《紫色大稻埕》原著小說作者謝里法是大稻埕出身的人,和書中人物郭雪湖老師熟識,從小住的地方也在郭雪湖老師名畫「南街殷賑」中,戲中除了有美術、茶葉等元素之外,也將重現當時大稻埕最負盛名的戲院「永樂座」、轟動一時的「金色夜叉」、「貍貓換太子」等新劇與京劇的演出。影片中縮時紀錄了每一張由人工繪製的250公分以上大幅海報,出動機具吊上三層樓高以及整個永樂座外觀的場景布置,耗工費時的幕後作業,就是呈現真實呈現當年的場景。
劇中主角郭雪湖,是台灣美術史上重要的畫家之一。在戲中,家境清苦的郭雪湖,捨棄名校的大好前程在家自修畫畫,只為做自己最喜歡的事。
紫色是尊貴與華麗的象徵,1920代的大稻埕,一片欣欣向榮,是台灣最繁華的地方,等同於現在的信義區。商賈買賣絡繹不絕,街道上人來人往、熙熙攘攘十分熱鬧。生意人喝著聞名海外的台灣茶論經濟,文化人飲酒說理想,要認識那時候的台灣,就得從謝里法的小說《紫色大稻埕》開始。